水-茶湯的靈魂

茶湯的品質,無論香氣或口感都取決於水。在泡茶之前,除了選擇茶葉,暸解平日飲用水的水質更為基本。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水質硬度與水中碳酸鈣含量成正比。含量越低,水質越軟;反之,含量越高,水質越硬。一般來說,0至60 mg/L為軟水,超過180 mg/L則為超硬水,而詳細分為五個等級:
- 軟水:每公升水中碳酸鈣含量在0至60毫克之間。
- 中等程度軟水:每公升水中碳酸鈣含量在60至120毫克之間。
- 硬水:每公升水中碳酸鈣含量在120至180毫克之間。
- 超硬水:每公升水中碳酸鈣含量超過180毫克。
- 超軟水:每公升水中碳酸鈣含量少於10毫克。
自來水的來源,即使在同一個城市,水硬度也會不同。德國水質儘管安全品質高,甚至達到可以生飲的水準,大多數家庭使用濾水壺(Wasserfilter kanne),濾除雜質更為方便。但整體來說,含有鈣和鎂的硬水相對普遍,一但加熱後會產生白色沉澱物碳酸鈣(CaCO3),在器具上形成水垢。由於茶中的單寧酸(多酚)會與水中的石灰和鎂發生反應,使得茶葉的味道和香氣無法充分發揮,另外在茶葉或茶杯中形成水垢紋路,可能影響喝茶的體驗。一般而言,大吉嶺茶、綠茶或白茶等低發酵茶,需要軟水沖泡,而花草茶和水果茶使用軟水沖泡,通常更芳香、更精緻。
古人泡茶對水更為講究。唐代陸羽《茶經 》是世界上第一部飲茶研究的經典,論及茶的起源、製作工具、製茶過程、茶器使用、煮茶方法和品飲方式等。在「五之煮」談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提到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當時第一等極品是位於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惠泉(註1),但是取得不易,便退而求其次使用山泉或井水,不用江河之水,因為帶有「魚鱉之腥,泥濘之污」。
註1:在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稱,茶聖陸羽曾品定天下二十種煮茶用水,以惠山泉為第二,又名「陸子泉」。
宋代文豪蘇軾即有「精品厭凡泉」之句。隨著他的烹茶經歷,曾寫過「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取水之處和煮水都不馬虎。如何觀水沸,則見《試院煎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指出沸水在蟹眼轉為魚目氣泡之際最合宜,可見掌握煮水程度都是門學問。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膳飲正要」曾記載受到元武宗青睞的「井華水」:
「緣自至大初武宗皇帝幸柳林飛放,請皇太后同往觀焉。由是道經鄒店,因渴思茶,遂命普蘭奚國公金界奴朵兒只煎造。公親詣諸井選水,唯一井水,味頗清甘。汲取煎茶以進,上稱其茶味特異。內府常進之茶,味色兩絕。乃命國公於井所建觀音堂,蓋亭井上,以欄翼之,刻石紀其事。自後御用之水,日必取焉。所造湯茶,比諸水殊勝,鄰左有井,皆不及也。此水煎熬過,澄瑩如一。常較其分兩與別水增重。」
元代基本延續唐宋以茶末煎煮的方式喝茶,甚至「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省去將茶葉磨碎成末的方式,而以水滾後泡茶芽。好水不僅呈現獨特的茶味茶香,茶色也具「澄瑩」之感。此外唐宋以後文人雅士常以茶為題,品評水茶關係之句如下: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
「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出自明張源《張伯淵茶錄·品泉》
「精茗蘊香,藉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出自明許次紓《茶疏》
「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隻八分耳」 --出自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
晚明文人張岱被譽為「茶痴」,品茶鑒水的功力更是一絕。和茶友閔老子會茶,談起取水過程極為細膩,需要「其取惠水,必淘井,靜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再一路行船運回,才能喝上不變味的「惠泉」。張岱也熱衷尋泉試水,在「禊泉」一文提到須將此斑竹庵泉水,放置三晚,待石腥味散去,最能帶出上等茶葉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