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款待

2024-12-25

繼黃魚聽雷散文著作之後,張曼娟再度以飲食為軌跡,書寫記憶中難忘的愛與被愛,重現個人生命片段的饗宴二十則,恰如晚明文人張岱的追憶心境:「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


料理總不會辜負人。

料理也離不開重要的人。


備料洗切、掌杓快炒、調味燉煮到擺盤上桌的一頓忙乎,盛起的不止於熱騰冒氣的佳餚,親人朋友的呼喚和暖語,共桌齊聚的畫面,才是讓美味更加美味的調劑。在曼娟老師的文字,閱讀到類似的人生處境,尤其關於家、關於父母,關於一道道兒時愛吃的料理。

父母手作的包子、饅頭、水餃、烙餅和麵條,佔據她大部分童年的飲食記憶。直到父親生病,母親失智,廚房熟悉的聲響和香味,不得已在家中沉寂。而重新複製父母的手路菜,成為懷念與安神的方法之一。那些難以琢磨的世道,無法遁逃的失落,似乎能在咀嚼中一啃而盡,轉換為成長的能量。


三十幾歲的我,有時為一探名店或新奇料理奔走世界,偶爾排隊也再所不惜。
到了四十歲的遊歷時,雖有姑且一試當地名勝之味的好奇,但倘若排隊便果斷放棄。隨機選擇的小店也是種樂趣,踩雷或驚喜全碰運氣,不再堅持一個非吃不可的堅持,多了被年歲磨潤的隨遇而安。


逐漸發覺所謂"好吃到難忘"的記憶,很大程度受當時心境反差影響,冬夜時一碗暖心的熱湯、走累了一杯解渴的冷飲,和許久不見的朋友,難得重聚品茗。


紀錄,雖是既舊且故的文字,卻總在眼下一番流轉,色香鮮再度翻炒回溫,宛如一道新品。
美味的細節,難再複製,所以需要書寫,需要紀錄,好在未來某個時間節點,沖泡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