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特色茶:鹿野紅烏龍

台東茶區的發展

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環抱下,台東鹿野鄉呈現由東向西傾斜的地勢。鹿寮溪與鹿野溪自西向東奔流,匯入卑南溪後注入太平洋。此獨特的地形造就了鹿野鄉日夜溫差大的氣候,不僅適合茶葉生長,更賦予了鹿野茶早春晚冬的產期優勢。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鹿野鄉的農民開始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茶葉。台東茶區的歷史可追溯到 1960 年,以種植阿薩姆紅茶為主。80年代以「福鹿茶」盛極一時。1982年4月,當時的台灣省主席李登輝先生到台東縣鹿野鄉永安村的高台茶區視察,品嚐了當地茶農所製作的烏龍茶後,覺得此地所產的茶葉風味獨特,具有香氣優雅、滋味甘醇的特色,特別將此茶命名為「福鹿茶」,福鹿茶也從此成為鹿野茶區的代名詞。
但隨著人們飲茶喜好轉向多元,紅茶逐漸沒落。農民們調整策略,轉而種植烏龍及金萱等茶樹品種。台東早期以生產紅茶為主。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茶農轉型生產包種茶,並在 1980 年至 1995 年間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台東茶區憑藉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所產的晚冬及早春茶受到市場重視,茶葉面積曾一度達到 500-600 公頃。
而1996 年後,福鹿茶區開始面臨挑戰,不僅茶園面積逐漸減少,降至 200 公頃左右,茶廠也從鼎盛時期的五、六十家減少到目前的十餘家。此時台東茶區銳減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產、製分離的模式使得茶農與茶廠之間的利益難以平衡,導致茶菁滯銷;二是茶區特色不明顯,難以開拓市場;第三,受到進口茶的衝擊。
面對困境,福鹿茶區積極尋求轉型升級,在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的輔導下,從「生產型」茶業轉型為「知識型」茶業。主要策略包括:特殊品種種植與加工製作、品質認證及品牌行銷。目前,福鹿茶區已成功開發出蜜香紅茶、蜜香綠茶、紅烏龍等特色茶類,其中蜜香紅茶更成為花蓮舞鶴茶區的代表性茶品,而紅烏龍則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加工方式,成為市場新寵,甚至引起中國大陸市場的關注。台東茶區在經歷了起伏後,正透過積極轉型,以特色茶品重新贏得市場關注。

什麼是紅烏龍?
紅烏龍與傳統烏龍茶類最大的不同在於發酵階段,結合了烏龍茶和紅茶的加工特點,使得茶湯呈現出橙紅色,滋味甘醇滑潤,冷熱皆宜。這是台東茶改場自2008年以台茶20號(又名:迎香)進行革命性改變製程的新突破。由於紅烏龍的茶菁條件限制較少,有利在各季節及有機茶園推廣,也適合機械採收,解決東部缺工的困境,成為台東茶區極具潛力的地方特色茶。關於鹿野紅烏龍的誕生

